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

手沖的文化差異!? Part 2. 談談所謂的「Hand Drip」吧~

手沖的英文是什麼?

如果在台灣問稍微懂點咖啡的人,大概十個會有九個回答你:「Hand Drip
但如果在歐美,毫無疑問的手沖的英文應該是「Pour Over
Pour Over」普遍翻譯作「滴漏」

扯一點人類學的東西,語言的使用,往往有其文化中意識形態的影子
我們上一篇「手沖的文化差異!? Part 1. 談談平常經驗的手沖吧~」提到的
便是源自於歐美「Pour Over」的概念
滴漏式咖啡,側重粉水比、水質、溫度、刻度……巴拉巴拉等「參數」
如果依照SCA協會的概念,如果有方法找出一支豆子的「黃金參數」
可能就算是拿一隻水壺來製作滴漏式咖啡也不會不好喝
那,我們熟知的「Hand Drip」,到底是什麼呢?

其實「Hand Drip」這麼名詞,源自於日本,也明顯是種出自非英語社會的產物
早期歐美人聽到,搞不好腦中還會浮現一堆手從空中滴下來的莫名畫面
不過如果實際去到日本的老喫茶店
看著老師傅一手持法蘭絨,一手持手沖壺點滴沖煮一杯醇厚咖啡的畫面
你就完全不會覺得「Hand Drip」這個名詞是抽空的存在
產生「Hand Drip」這樣一個名詞的日本咖啡文化
本身側重的,是「手法」這個最複雜的〝參數〞在一杯好咖啡中扮演的角色


日本的咖啡文化可以說是相當獨樹一格的,不過或許是整個日式飲食文化皆然
「人」本身在咖啡上佔有的比重是相當重且無可取代的
就如同小野二郎在壽司上的鑽研、早乙女哲哉在天婦羅上下的功夫一樣
不同人的沖煮一定會帶出不同人的性格
既然味蕾不同,沒道理對〝最好的味道〞會有一模一樣的想像
這也是日式職人們的「手作情結」
甚至為了應對自己流派的手法,很容易衍生屬於該流派的「器具」
當然,器具僅是輔助,人還是通往美味最為關鍵的那把鑰匙
在日式手沖法中,最開始的練習一定告訴你:「參數都固定了,不要去動!」
原因也很簡單,比較起來很容易
老師和你用的一樣的豆子,一樣的參數
喝起來如果差很多,那一定是你的手法出了問題,還有校正的空間
肯定是要練到手法「百發百中」,才會被師父允許去更動一些參數
哪怕是日式手沖最商業最容易上手的手法皆然

一般來說,手法影響的東西很多
從水的流速、咖啡粉膨脹生成的排氣&滾動空間、雜質的分離……等等
每一個日式手法,也都有各自對於這些影響的見解和應對
並且要求從「穩定沖出一樣品質的咖啡」
努力向上走到「穩定沖出心目中最好的咖啡」



歐美的參數取向
就猶如每隻豆子都需要用不同的「兵器」應對,去達成萃取最佳化

然而日式職人,則以同一套千錘百鍊的「心法」
來應付每一隻豆子不一樣的性格
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,畢竟再也沒有哪個沖煮要件,要比手法影響的更多

也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,就只不過是從兩個文化能接觸到的不同起點出發
因此對於好咖啡的製作過程有了不一樣的認識而已

不過你還在想為什麼控制了粉水比、刻度、溫度等參數
還是不能穩定煮出自己喜愛的味道嗎?
實際上你就是被「水流」、「水對粉的攪動」、「咖啡粉膨脹程度」…等這些即便是沖煮同一次豆子,每次沖煮都或多或少有所差異的參數困擾
這樣的話,從日式沖煮法出發,或許是一個協助你展望的好平台
畢竟在沖煮手法上,日本職人們百年來的累積是無與倫比的

豆子不排氣了嘛?  日式手法有一套
豆子烘太深了沖起來好苦? 日式專門煮這種的手法有好多
豆子的品質不好有太多雜味怎麼辦? 品質難道會比一百年前的糟嗎?教你沖!
豆子沒烘熟有生青味怎麼辦? 不用擔心,燃木不會出現這種問題的XDD

如果有想知道更詳細資訊或者疑問,都可以在下面留言,或者私訊我們吧





-手沖咖啡的入門提案- ⟪該怎麼選濾杯?⟫

「我想要練習沖手沖咖啡,剛剛入門,有什麼推薦的濾杯嗎?」 今天燃木就以可玩性高、風格鮮明做出發點 推薦想跳坑 … 痾不是,想入門手沖練習的朋友幾個濾杯 -Hario V60 系列 - 自 2004 年 Hario V60 濾杯問世之後 這款濾杯迅速在國...